提到中國葡萄酒的產區格局,云南始終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,而梅里作為云南葡萄酒的核心腹地,正日益受到國內外知名酒莊和消費者的青睞。盡管產業起步相對較晚,梅里卻在近年來躍升為國際酒界的一匹“黑馬”,更成為眾多獨立釀酒師心中的寶地。
都說極端風土造就極致品質。
當前,中國葡萄酒產業正步入深度調整與轉型的關鍵時期,如何以“小葡萄”串聯起融合種植、釀造、文旅與商貿的“大產業”,實現可持續、高質量的發展,成為行業共同思考的命題。在此背景下,第三屆梅里雪山國際葡萄酒推介會于近期盛大召開,通過深入探訪這片充滿潛力與個性的土地,我們似乎找到了梅里正穩步邁向中國葡萄酒明星產區背后的答案。
中國葡萄酒版圖上最閃耀的新星
雖然“德欽梅里葡萄酒產區”作為官方名稱在2024年才正式確立,但它的故事,早已以“香格里拉”之名,被業界傳頌多年。
2000年,基于對本地獨特自然稟賦的洞察,德欽縣啟動了葡萄酒產業規劃。次年,在云嶺布村與燕門茨中試種的120畝葡萄,意外地在干熱河谷中表現出極高的掛果率,揭開了這片土地的巨大潛力——這里擁有“高海拔、強日照、大溫差、無污染”的典型風土特征:年日照時數高達2000小時-2600小時,晝夜溫差超過15℃,砂巖類棕褐土透氣性極佳,冬季無需埋土防寒,葡萄藤得以自然休養與生長。
此后,德欽縣葡萄酒產業模式隨之逐步建立。2002年,德欽縣與云南紅酒業集團合作,推出“公司+農戶+基地”的發展機制;2005年,德欽縣與金東集團旗下的香格里拉酒業達成長期合作,形成了以“香格里拉”品牌為依托的產業發展模式。
隨著葡萄基地逐漸擴展至海拔1700米–3000米的多元地塊,梅里產區展現出驚人的品種適應性,成功種植包括赤霞珠、霞多麗、西拉、雷司令在內的16個葡萄品種,不同微氣候帶來風格各異的果實表現。

對此,貝丹德梭酒評家創始人、國際酒評大師米歇爾·貝丹在接受《華夏酒報》記者專訪時指出:“在梅里,盡管葡萄產量有限,卻能釀造出復雜度極高的優質葡萄酒,這得益于由板巖或花崗巖構成的獨特土壤,使得酒體中散發出胡椒的香氣,并展現出品種的純正特性,例如,赤霞珠、霞多麗和黑皮諾在這里都有不錯的表現。”
為推動質量躍升,2024年,德欽縣出臺“一縣一業”葡萄酒產業獎補政策,依托“控產提升、轉型補助、嫁接改造、企業流轉”四大舉措優化產能結構。至2025年,全縣葡萄種植面積已近7000畝,覆蓋7個鄉鎮、1709戶農戶,年產出優質葡萄4700噸,工業產值突破1.5億元。更引人注目的是,其中,4000畝葡萄園已通過有機認證。
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院長陶永勝指出,橫跨滇川藏的大香格里拉地區,地形與氣候極其多樣,理論上可釀造出世界上任何一種風格的葡萄酒。而梅里,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潛力產區。
在活動現場,梅里產區公布了首批三大“明星村莊”:升平鎮阿東村、佛山鄉江坡村、云嶺鄉斯農村,它們以“村莊風土單元”的形式,向世界展示微產區的特色,憑借獨特的土壤結構、精細化種植與手工耕作,釀出低產量、高風味物質表達的精品酒款。

如今,德欽縣已形成“6家國際企業+24家精品酒莊”的產業集群,累計榮獲國際獎項超百項,并成功入選“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”,獲頒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。正如德欽縣委書記宋青云所說:“德欽葡萄酒凝聚著自然饋贈與人民智慧,必將讓梅里雪山走進更多人的心里,成為中國葡萄酒版圖上最閃耀的新星?!?/span>
不僅如此,為進一步提升德欽葡萄酒文化價值和品牌傾向,推動形成空間融通、內涵延伸、功能互補的“葡萄酒+商貿+文化+旅游康養”生態發展的新格局,德欽將葡萄酒與藏文化、雪山旅游深度融合,正式發布《德欽梅里葡萄酒產區酒旅導圖》,引導游客在品鑒美酒的同時,感受百年葡萄種植歷史、藏族傳統釀酒技藝以及高原雪山的壯美風景。
“梅里產區與周邊八個縣市接壤,邊界均為大江大河或雪山山脊,境內98%都是山地,這種地貌,在世界范圍內都是獨一無二的?!泵防锲咸丫飘a區顧問王昭博士這樣說道,“如果說云南是一只孔雀,那么,梅里就是孔雀尾屏上的明珠?!?/p>
的確,在世界葡萄酒話語長期被傳統產區主導的背景下,梅里產區的價值,恰恰源于它極致的“反差”——它用險峻的山地、巨大的海拔落差和純凈的生態系統,重新定義了優質葡萄酒產區的可能性。因此,我們看到,德欽梅里產區正以“小眾、精品、高端”的姿態,憑借其不可復制的雪域風土與人文積淀,在世界葡萄酒版圖上清晰而堅定地鐫刻下來自中國的品質印記。
雪線之下,挑戰與榮耀同生
但如同每一枚硬幣都有其兩面,極致的風土在賦予其獨特優勢的同時,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。
高海拔陡峭地塊決定了梅里產區葡萄種植必須完全依賴人工,機械化無從談起。加之可耕作土地面積有限,導致難以形成規?;慨a,再疊加交通受限、生產成本持續高企,使得云南葡萄酒的價格始終居高不下。
而這種高成本、高定價的模式,在消費市場中引發了截然不同的評價。有經銷商坦言,成本高企并不能直接成為產品高定價的理由,盡管梅里葡萄酒的品質已在國際賽事中屢獲認可,但若放到同一價格帶中與國際知名產品競爭,其品牌認知度和消費者信任度仍存差距。想要說服市場,必須拿出比“高海拔”更具象的“唯一性敘事”——否則,再漂亮的雪山標簽,也抵不過消費者心里那句潛臺詞:“我憑什么為你買單?”

但當《華夏酒報》記者在高海拔、陡坡連綿的葡萄園中艱難跋涉、頭昏腦漲、呼吸困難之時,才真正體會到何為“高原代價”。酒標上那一串海拔數字,或許不再只是營銷話術,而更像一張“生態發票”——每一筆消費,都有跡可循地留在這片雪線之下的土地上。一位莊主告訴記者:“如果我們的酒比波爾多貴,那就讓它貴得有理——貴在我們守護山坡不崩塌,貴在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,貴在消費者所品味的每一口,都仿佛把雪山的邊界往后推了0.1毫米?!?/span>
恰恰是因為高原風土的稀缺性與不可復制的釀造環境,梅里注定無法走通“量平價優”的大眾路線。但想要真正實現“世界的梅里”,僅靠酒莊的努力還遠遠不夠,更需一套系統性、跨部門的產區建設體系作為支撐。
正如國際葡萄酒評酒會裁判、著名葡萄酒專家郭松泉所建議的:“要打造‘世界的梅里’,必須推動全區政府部門聯動協作?!彼e例道,史志辦應挖掘整理產區的歷史與文化資料;交通局需保障旅游線路暢通;氣象局與土地局則要分別提供氣候數據和精準地形圖;農業局更應統籌全局,推進資源整合等。
他強調,梅里產區應當立足于“美酒、美食、美景”的三產融合,不僅專注于葡萄的種植與葡萄酒的釀造,更要整合區域內一切獨特資源,打造世界獨有的產區形象。通過系統梳理和提煉與其他產區的差異化優勢,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與突破?!拔覀兤诖迥瓿跻姵尚В暾嬲删鸵粋€‘世界的梅里’。”郭松泉如是說道。

“在法國,頂級的葡萄酒往往超越了單一品種的表達范疇。”米歇爾·貝丹表示,葡萄酒之所以能夠彰顯風土特質,源于對葡萄品種的深度探究,進而實現對地域特征的精準詮釋。這或許將成為中國頂級葡萄酒未來的發展方向——不必仿效他人(釀酒工藝的質量標準除外),而應探尋自身獨特的發展道路,通過精確傳達產地特性來塑造獨特風格。但要達成精確的風土表達,全球都要遵循同一原則:必須在葡萄園中選用最優質的克隆品種,并在葡萄達到完美成熟度時進行采摘。這盡管聽起來簡單,實際操作卻復雜又充滿挑戰。
無論如何,德欽梅里產區已經用二十年的時間,把許多“不可能”釀進了風土,將險峻地勢轉化為風味美學,將海拔難題升華為品質宣言。它或許難以成為產量上的巨人,卻注定會站在家門口,登上世界的舞臺。

